「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是211吗

体育正文 300 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是211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专业设置

本专业具有文理科相结合的特点:以外语院校日语专业的主要课程为基础, 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功底; 同时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电子学基础、电子线路等课程, 以保证学生在当今信息时代掌握所应具备的电子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科技日语翻译和写作能力, 可从事企业、科研院所、外事、外贸等部门的口笔译工作,以及高级教师工作。本专业招收理工类考生。06年招生计划35人。 本专业的方向是科技英语, 它是我国在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文科与工科相结合的一种新颖专业,是社会急需的专业之一。本专业主要为工矿企业、研究部门、进出口等单位培养所需的 科技口笔译高级翻译人才和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招收理工类的考生。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的科技英语专业具有明显的特色,它的课程设置分为三条主干线:1、英语知识课;主要课程、教材与要求完全与一般外语院系英语专业相同,以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2、科技知识课:主要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电子学基础课、电子线路与设备课等、以确保在电子领域内承担翻译工作所必须的科技知识。3、科技英语课:主要开设科技英语语法课、各类文体的科技英语资料阅读课、科技英语写作课等。同时开设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供选修。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科技英语翻译和写作能力,可从事理工科高等学校外语教学,合资企业、工厂企业、科研所情报口笔译,外事部门的翻译,外贸部门的对外洽谈及旅游部门的翻译工作。本专业有硕士授予权。招收英语专业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每年向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西安交大、西安外院保送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营销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经过学习,掌握管理学、 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管理能力 ,能运用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从事市场营销管理,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本专业主要课程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代管理学、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 经济法、国际商法、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技术贸易、商务谈判、 公共关系、国家税收、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营战略、推销学、证券投资学、新产品发展、商业经营管理、 市场管理学、国际市场行情、进出口贸易实务、广告学、期货贸易、商品学、商品储运学、保险学。 本专业学制四年,成绩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点,可授予硕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经过学习,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 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惯例与规则; 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研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和信息管理能力, 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从事工商管理的能力;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为: 经济学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代管理学、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市场营销、 经济法、经营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国际工商管理、企业公共关系、企业组织设计、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国际税收。 本专业学制四年,成绩合格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点,可授予硕士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而 设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懂得相关的计算机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具有运用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能用外语从事有关的业务工作。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劳动经济学、管理心理学、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企业组织与职务设计、工资管理与设计、 国际劳动合作、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国家公务员管理、公共政策学。本专业学制四年, 成绩合格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点,可授予硕士学位。 本专业是适应我国改革的发展,适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的需要,满足政府、企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新的管理类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具备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事业管理、民政及政策研究等政府部门和金融、保险、 咨询服务、中介服务行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及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会保障学、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劳动与就业、社会保障实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政策学、社会福利与救济、社会工作概论、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 市场营销学、广告学、项目策划与评估、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文写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规。本专业学制四年,成绩合格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音艺术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在理工类大学首家批准开办的艺术类专业。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录音技术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由模拟技术全面转向数字化、软件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化。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和外语基础,以及良好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具有雄厚的理工教学和科研实力, 并整合艺术教育资源,起点较高,能够培养优秀的新型录音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录音艺术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1.录音工程方向:本专业方向主要为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艺术部门、音像节目制作单位 、音响工程设备公司及相关部门培养录音工程、扩音工程及音响系统工程设计和的专门人才;2.音响导演方向:本专业方向主要为电视、电影、广播系统、音像节目制作单位、 文化艺术部门和相关单位培养人事声音策划、声音设计、音乐制作、大型演出现场扩声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录音声学、扩声技术、拾音技术、现代录音技术、声处理设备、数字音频工作站、声音质量主观评价、MIDI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结构与系统软件、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与配器、音乐史等。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1.掌握广播、电影、电视录音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2.掌握声音(音响)设计、音频节目制作、艺术处理的基本能力;3.掌握声音设计方法;4.具有音频节目录制、后期制作及电子音乐制作的能力;5.掌握录音工艺、录音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技术与技巧;6.掌握大型、特大型网络音频系统的设计、集成与开发能力。就业前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电台、电视台、 文艺团体、剧场、音乐厅、音乐制作公司、演出公司、音像出版社及全国各高校专业教学和电化教学单位等.希望继续深造者亦可攻读音频技术方向和录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方向硕士学位。本专业为本科,学制四年,招收艺术类(文理兼收)考生,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专业设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哪里

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哪里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 地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该校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介绍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建校88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约1033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85万册,电子文献约747万册;拥有90余种平台的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256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截至3月底,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5277人,其中本科生22112人,硕士生10816人,博士生1960人。设有研究生院。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8个学院(部)。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8个国防特色学科。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包含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控制科学与工程5个一级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有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9个本科专业。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根据ESI公布数据,学校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均位列全球排名前1‰。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1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30余人,硕士生导师1200余人。学校有院士4人,双聘院士15人,“*”入选者20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3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8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60人。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2400余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科工局科技创新基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28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2013年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先后牵头单位承担了“973”、“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八大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以上37项。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暨西安电子谷、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成为中电集团,西安市,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与7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有7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与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10余个研究所、研究中心、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飞凌、Intel、IBM、惠普等跨国公司在学校建立74个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哪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吗

没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下设的是外语系,社会科学系,艺术教育系,不是中文系。 该学院开设的专业是日语、英语、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管理哲学博士授予什么学位

西电没有哲学博士吧,人文院没有博士授予权。只有经管学院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管理哲学博士授予什么学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几个校区

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几个校区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 有2个校区,分别为北校区和南校区,北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南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 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高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建校87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约73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61万册,电子文献约475万册;中外文现刊1100余种,拥有69种平台的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超过130余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有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5个本科专业。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30人,硕士生导师1088人。学校有院士4人,双聘院士15人,“*”入选者1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入选者22人(含“青年”入选者11人),*3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7人。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1600余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科工局科技创新基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2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2013年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先后牵头单位承担了“973”、“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八大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以上30项。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几个校区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